> 管理毕业论文 > > 基于企业业务价值链的节能环保策略_工商管理
管理毕业论文

基于企业业务价值链的节能环保策略_工商管理

摘要:摘要: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和大众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企业必须从业务的价值创造角度出发,在业务价值链中与节能环保产生融合的切入点,将节能环保融入经营价值链中,培养节能环保的内生动力,进而创造对全社会的外溢价值。 关键词:业务价值链;节能环
关键词:基于,企业,业务,价值链,节能环保,策略,工商管理,

青岛城市房产网,生意人,dafahaobc

摘要: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和大众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企业必须从业务的价值创造角度出发,在业务价值链中与节能环保产生融合的切入点,将节能环保融入经营价值链中,培养节能环保的内生动力,进而创造对全社会的外溢价值。

关键词:业务价值链;节能环保;企业经营;内生动力;外溢价值

一、引言

企业经营的基石除了资金和人力投入外,还需要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并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尤其是非环境友好型企业,不仅对当下环境带来负面作用,还会给未来较长时期的环境留下隐患。

一直以来,我国以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发展方针,用牺牲环境换取了快速发展,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处于崩溃的边缘。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必须顺应国家和公众对新发展阶段提出的要求,走更加节能环保、更具有社会益处效应的发展之路。这需要企业在业务价值创造的整个链条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的融合度,将节能环保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与主营业务深度捆绑,并朝着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丰收而创新和努力。

二、企业节能环保的现状

企业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业务所处的行业、业务所处价值链的环节、采用的技术,以及企业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我国目前处于~个发展和转型并行的实行,因此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之间的节能环保工作差异较大。

从宏观发展阶段看,我国尽管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里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区域均衡发展领域。我国除了东部沿海的一二线城市以外,很多东部二三线、中西部地区城市都还处于期待腾飞的阶段,区域和城市间的发展差距迫使这些落后的区域和城市接受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往往是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从政府和公众的主观性上讲,这些相对落后区域和城市对企业环境破坏的容忍度较高,希望以此复制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因此,在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企业污染治理与发展本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政府和当地居民的“默许”,是的很多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企业能够有充足的空间进行调整和转移。

从产业结构上看,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损害较大,而这些企业目前还是解决就业和纳税的重要支柱之一。但自从国家明确落实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以来,无论是在整体产业还是在行业价值链环节优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资源消耗性到环境友好型的转变中有了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公众对企业污染的民意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高涨、生活水平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健康的消费爆发增长。

从企业个体看,在新媒体监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敢乱排乱放,正逐步走向合规经营。节能环保对很多企业而言是一笔额外的投入,尤其是在看到其他企业偷偷排放污染时,不平衡心理依然普遍存在。而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即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节能环保,但除了消耗以外,看不到正向的收益。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或经济疲软时期时,企业对节能环保的落地不能完全保证。在柔性生产发达的当下,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经营,因此它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对环境破坏的责任转移或隐藏,同时也给更广阔的区域带来危害。

三、企业节能环保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企业肩负节能环保的任务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履行这样的社会责任必须在对环境实现有效的保护的同时,能够对企业带来正向的“激励”。这种激励可能是对营业收入的直接影响,也可以是对企业品牌、名誉的潜在影响。从客观现实出发,企业经营需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不可能单纯地为保护环境而牺牲赖以生存的利益。但企业必须找到实现商业利益和环境友好之间的平衡,甚至是建立两个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企业节能环保与企业经营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企业节能环保与企业经营的低层次关系是达到环境保护的最低标准

无论是能耗还是排污,我国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在现行的标准制度下经营,底线是必须达到标准的最低要求,这也是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容忍度的最低限。这种关系往往是被动的,企业需要外部的监督管理才会按照环保标准运营,一旦监管疏忽,那么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而越过标准。低层次的关系不够牢固,除了企业家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也与地方政府和民众在追求发展时的无奈选择有关,此外还有很多腐败因素埋藏其中。

(二)企业节能环保与企业经营的高层次关系是建立内生动力,互相产生正常效应,并对全社会具有积极的溢出效应

从本质上讲,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节能环保都是企业对自身经营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弥补措施,如排污治理、能耗管理等都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增加了环境的负担,即企业尽到了其应尽的义务。但在企业经营与节能环保高层次的关系里,企业对除了自身带来影响进行充分弥补或避免外,还通过业务运行,对更加广泛的区域和群体的节能环保事业产生正向的影响,同时反过来为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无形价值。建立这种高层次关系,需要企业在业务价值创造链条中,充分理解其环保的关系及其两者的融合点。并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组织形式将环保事业自然而然地融入企业的日常业务运转中,能够将消费者和员工充分地带入进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圈。随着企业规模和影响的扩大,这个生态圈也随之扩大。反之这个生态圈的扩大会进一步给企业带来商誉、信任度、亲近度等无形资产,从而促进企业迈向更大的成功。

四、基于企业价值链的节能环保策略

基于企业价值链的节能环保策略,核心在于如何将企业自身利益诉求与节能环保事业巧妙结合。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必须满足短期的生存需要和长期的战略性发展,而环保事业也分为简单的企业自身环保治理的完善和外向型的环保公益事业付出。而从主观能动性上,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需要明确坚定的环保公益理念和决心,员工具有自由和创造性的环保公益价值创造能力。当然,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必须客观遵循,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自身的能力与环保公益事业达成恰当的和谐关系。

(一)企业必须将环保公益事业从形式口号落实为实际行动

任何企业都必须将环保公益事业从形式口号落实为实际行动,而不用纠结于影响多大。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都对环保减负有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健康的生活,也是为了家人、后代和他人能够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利润率高低,都必须在日常经营中参与环保事业活动,如捐赠垃圾桶等环保设备、关爱环保工人、甚至是承接某块区域的绿化或者去污等。从小事做起,持续去做,最终都会在这个点上闪闪发光。而大型企业则有能力做更多的事,影响更广的空间和群体。

(二)企业与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开展环保活动

企业可将消费者和合作伙伴拉入进来,在产品销售和服务过程中,在共同创造商业价值的过程中,每次拿出点滴利润,以企业、消费者、合作伙伴的名义,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例如,共同为治理荒漠种下一棵树,或为绿色生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等。这些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只让企业最终的利润中一次性拿出来,那么不仅会增加企业的抵触心理,也对全社会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在每一次交易过程中,甚至是一个产品中,都提取出非常少的利益,用于这些有价值的环保活动,那么对于企业、消费者、合作伙伴而言,都会将这种交易视为一次非常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对于企业而言,用户和合作伙伴会因为拥有这样的卖家和同伴感到欣慰和自豪,因此会不断地提升对这个企业的好感和亲近感,从而在作消费决策时,会更加倾向于这家企业。

(三)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的力量,坦诚、真实和积极地传播自身的经营理念

在当下已不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时代,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和观点,都应通过自媒体广泛地进行传播,让有正向影响力的人能够正真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企业也一样,经营已经离不开自媒体,当企业真实地贯彻着环保公益的理念和行动时,就应将它传递给更多的普通人和其他企业。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舆论的考验,包括质疑、诋毁和过赞,企业必须保持初心,切不可忘乎所以或灰心丧气。只要认定这条将企业价值创造与节能环保融合的道路是正确的,那么就必须坚守下去。而一旦经受住了舆论的考验,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也就是企业节能环保内生动力的源泉。获得认可的企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非消费者,尽管不是老用户,但一提到企业的名字,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尤其是一些可能获益的群体。从长远来看,建立企业价值创造链条与节能环保高层次关系,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意义。但企业也需要在短期内从环保活动中获得现实的回报,以支撑自身生存下去。

(四)短期内企业的竞争力成分里必须包含以节能环保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组织方式,降低能源的消耗可以直接为企业节约成本,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开始重视节能环保的原因之一。此外,环保作为企业竞争力之一,不是吹嘘和蒙骗,而是必须将生产、营销市场定位与环保进行匹配。例如,智能单品行业企业将电池供电的设备改进为充电电池的设备,就是一次基于环保的升级。又如,农产品企业、食品企业、餐饮企业将环保落到实处,融人品牌,能够助力企业冲入高价值用户群体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此外,企业通过节能环保,实现环境友好型经营,能够从地方政府获得奖励和补贴,同时也能更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五、结论

建立企业业务价值链与节能环保的紧密关系,需要企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战略。很多企业之所以不会投入精力和资源到环保领域中,一方面是因为其业务经营很容易符合环保要求,无需再过多投入;另一方面,是企业没有充足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怀。当然,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公司等都在为环保事业持续付出,成为众多企业的榜样。同时,在国家更加明确和科学的环保治理下,企业未来的发展必然能与节能环保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臧秀清,邓洪丞.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研究——基于分布滞后模型的重污染行业证据[J].财会通讯·综合,2013(9.下):93-95.

[2]周曙光.让企业环保投入成为价值投资——股权交易制度改革下增强企业治污内生动力的探索[J].环境保护, 2016(2):71-72.

[3]于柳荫,申成霖.创新驱动下的医药科技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4(S1):109-112.

[4]李虹,娄雯,田马飞.企业环保投资、环境管制与股权资本成本——来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即].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2):71-80.

[5]李强,田双双.环境规制能够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吗?——兼论市场竞争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