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毕业论文 > > 资本论中的绿色经济思想新探_工商管理
管理毕业论文

资本论中的绿色经济思想新探_工商管理

摘要:在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中,确实没有出现过绿色经济这样的概念,但是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蕴含着系统的绿色经济思想。深入分析和研究《资本论》中的绿色经济思想,对于推动今天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一、
关键词:资本论,中的,绿色,经济,思想,新探,工商管理,马克思,科学

电脑报商城,ectalking,梁汉文图片

  在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中,确实没有出现过绿色经济这样的概念,但是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蕴含着系统的绿色经济思想。深入分析和研究《资本论》中的绿色经济思想,对于推动今天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一、绿色经济的概念 
  著名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于***年在他的著作《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皮尔斯主张,不能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能因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应当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依据社会条件和生态条件,构建一种社会可承受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先进生产力,依靠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增长。绿色经济的要义是以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概括地讲,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和谐、效率、持续为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一种全新的三位一体思想理论、发展体系和发展理念。这个体系包括:以“和谐、效率、持续”构成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不管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产业都要服从和谐、效率、持续的发展目标;以农业、工业、服务产业构成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以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构成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以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构成三位一体的文明体系,从而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和谐”的经济学意义就是空间的“平衡”和时间的“平衡” 。一方面,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人群之间的对称、平衡;另一方面,是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对称、平衡;再一方面,就是公正、公平,包括国际的、区际的、人际的。当然也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结构的和谐。 
  “效率”的经济学意义就是“增长”。增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财富集聚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服务经济替代工业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根本原因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有效率,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更快的增长。 
  “持续”的经济学意义是时间“对称”,实现代际的和谐与效率。人类社会不但要满足今天的发展,还要满足未来和后代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如此。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均福利水平随着时间变化而增长,而且意味着在满足当代人类需要的同时,满足后代人的需求,使所有人都能均等地获得收入、资源和社会服务。 
  二、资本论中的和谐发展观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和谐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二是人自身关系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基础; 三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实现和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思想观点,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别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深入研究中展开的。马克思依据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深入研究,认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制度。科学合理地调节和构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互利进化的必由之路。这就是《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思想的核心要素。 
  社会的发展早已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至关重要的就是: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新型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倡导和实践文明的绿色思想和行为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从思维方式讲,就是要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进一步清理传统的思维和认识,从传统发展思维转变为和谐发展思维;从决策方式讲,就是要科学地适应自然法则,进一步调整决策方式和方法,从粗放型决策转变为集约型决策;从生产方式讲,就是要能动地参加自然循环,进一步规范生产活动和发展行为,从掠夺式生产转变为持续式生产;从消费方式讲,就是要合理、高效地使用自然资源,进一步变革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从挥霍型消费转变为节约型消费。 
  实现人自身关系的和谐,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手,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成为阻碍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桎梏。实现人自身关系和谐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前提就是消灭阻碍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形式。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对和谐社会关于实现人自身关系的和谐最为经典的表述。不仅揭示了人自身关系和谐发展的历史趋势,而且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和谐的最高理想和追求,是实现人自身关系和谐的基石。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所谓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实际上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享有权利和自觉地履行义务的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的状态,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社会成员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在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形态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表现为,劳动中各尽所能,分配中各取所需,生活中和谐相处。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没有阶级、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商品货币关系不复存在。 体现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人与人关系和谐的思想观点,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马克思认为在同一社会内部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首先是物质生产关系的和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是所有制关系的和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再次是分配关系的和谐,科学合理的分配关系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基础;第四是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关系是以上三种关系的集中体现。总之,体现在《资本论》中,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思想观点是从生产关系的视角去研究和分析的,从而得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在研究和分析中,马克思特别重视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基础是所有制关系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暂时的、过渡的、必然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淘汰的生产关系。而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分析,人类对人与人关系和谐发展的追求重要体系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和变革;二是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的历史演进中,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变革。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不外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改革,实际上就是对现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调整、健全和完善;另一种途径就是革命,推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取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和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和谐。特别是通过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促进我们的改革、发展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所有制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我们的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资本为本向以劳动为本的转变。 
  三、资本论中的效率观 
  效率是经济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的《资本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资本效率论,马克思曾经高度赞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效率。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怎么会料想到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以前生产关系相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效率集中地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效率是充分肯定的。实际上,对效率的追求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的理念。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效率经济。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资本家迫于竞争的外部压力和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加剧了资本家对效率的追求。在资本家看来,只要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不管采用什么手段和形式都是正确的。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平均利润的形成等,这些都是资本家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效率的手段。资本家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是不管这些手段是否突破道德、法律和历史的界限,甚至是反社会的。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效率是资产阶级的效率,是资本家的效率,是少数人的效率;而不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效率——多数人的效率。资本家追求这种效率的结果,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是资本、财富积累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贫困的积累,是积累贫困的效率。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效率越高社会越不公平、越不和谐,发展也不可能持续。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方面是要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学习借鉴资本主义追求效率的一些积极的、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发展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要全体人民公平、公正的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和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效率是少数人独享的效率;在社会主义社会,效率成为多数人共享的效率。这种多数人共享的效率才能真正带来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资本论中的持续观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他非常赞同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他认为,“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持续发展首先是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要素开发利用的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分析,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价值论体现的基本思想观点就是节约劳动可以使生产者、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对劳动的节约,需要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从劳动价值理论观点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简而言之,就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协调一致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发展的结果,即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持续最终目的是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最小的劳动投入和最小的自然资源耗费为代价,最大限度地改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这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研究,揭示出经济增长中的基本关系:要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增长,Ⅰ部类必须较快增长,也就是说Ⅰ部类必须优先增长,Ⅰ部类的积累率决定Ⅱ部类的积累率;在经济增长率达到比较合理水平的条件下,保持经济在这个合理水平上的持续增长的条件是,Ⅰ部类和Ⅱ部类有相同的增长速度,使两大部类的在价值上交换和实物上的替换得以顺利实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者收入增长率、投资增率、剩余价值增长率不应当低于经济增长率。否则,将导致增长不可持续。

 《资本论》中的资本总循环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再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笔资本投入,都要依次经过生产阶段、出售阶段和购买阶段,完成各自的循环;而每个资本的运动又有序地经过这三个阶段,恰好就填补了每一笔资本在整个循环中客观上出现的或者在生产阶段或者在流通阶段出现的空当,从而保持了资本运动过程的连续性。资本家为了使购买、生产、销售同时进行,那么,他投入的资本,必须要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的职能和三种不同的形态上,否则资本主义再生产就不可能正常进行。因此,保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保证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实现持续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创建的资本总循环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内部分工协作基础之上的,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要求企业内部生产各个部分的生产要素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投入和使用,购买、生产、销售各个阶段的资本运动必须有机地衔接、有序地开展,相应地,整个社会总资本也要按比例配置和使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提出了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实现条件。首先,马克思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排泄物进行了分类,他指出,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其次,马克思指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再次,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体现了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关于持续发展的实现条件马克思认为,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大规模社会劳动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工人的生产经验和节约意识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原材料市场价格的约束和企业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行为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资本论》中持续发展观,蕴涵着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是实现持续发展保障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以对生产财富的源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生产力发展周期性地被经济危机所打断为代价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生产力实现了持续,这种发展导致的种种问题表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矛盾日益尖锐。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就必须建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资本论》中持续发展观的本质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在适应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下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持续。遵循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一个高效配置自然资源、以劳动为本的生产关系,是实现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于生产力发展持续的生产关系,是推动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总之,《资本论》中的绿色经济思想充分体现了发展的效率、和谐与持续的内在统一,是绿色发展理念之源头,是市场经济理论之根基,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绿色发展的思想理论之先导。 
  参考文献: 
  [1] 宋建国.《资本论》社会和谐思想探析[J] .经济问题,2005,11(28) :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2.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32.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2004:215. 
  [6] 王岩.《资本论》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实践性探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5. 出处:管理观察  作者:袁剑平 胡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