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学毕业论文 > > 如何看待民问“秘方”和“绝招”_养生与健康论文
护理学毕业论文

如何看待民问“秘方”和“绝招”_养生与健康论文

摘要:历史由来:秘方和绝招多由串医流传下来在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除正规的经典中医外,民间也存在过不少串医(走方郎中)。其中,虽然难免混有不学无术之辈,但肯定也不乏具有丰富经验和某些特长的医生。他们没有固定的执业场所,只是在城镇走街串巷,在
关键词:如何,看待,民问,秘方,绝招,养生,健康,论文,

奥特曼激斗传1.2赛罗,绿农网,学术型和专业型

  历史由来:“秘方”和“绝招”多由“串医”流传下来在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除正规的经典中医外,民间也存在过不少“串医”(走方郎中)。其中,虽然难免混有不学无术之辈,但肯定也不乏具有丰富经验和某些特长的医生。他们没有固定的执业场所,只是在城镇走街串巷,在农村集市摆摊看病。他们初来乍到,没有任何“人脉”,为了站住脚,只能想方设法用收费不多,甚至就地取材的“绝招”,争取当场见效,来引人注目。不难设想,在当时既无对药物有效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的理化手段,又无比较准确计量方法的条件下,要想在有效和无重大毒副反应之间求得最佳疗法,确实相当困难。这种特殊的行医方式带有较大的风险性。通常是,如果患者果真有效,手到病除,他们就在那里多待几天;一旦发生事故,出了人命,就立即逃跑离开,轻易不敢再到那个地方露面。 
  清代医生赵学敏写了一本《串雅》,对“串医”的治病方法做了记载,后世人们对其治病强调“验、便、廉”,即在选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时,尽可能遵循有效、易得(或易行)、价廉3个原则,这让老百姓普遍认同,甚至颇为赞赏,但实际上其中具体内容却很少被正规中医采用。推其原因,可能主要由于有关记载过于简略,成分和作用机制不明,有的所用剂量过大,有的没有关于适应证、禁忌证和毒副反应的系统叙述,因而难以保证安全。 
  但是,与此类似的治病方法却一直作为“秘方”或“绝招”,至今仍在不同地区的民间流传,并被实际采用。 
  当下状况:由于条件所限,“超常规”医疗仍在广大农村应用 
  工作在农村的医生,多数专业能力有限,身边没有多少诊疗设备,又缺乏上级医生帮助。面对着繁重的医疗保健任务,促使他们也试图利用那些“超常规”的方法,希望从中取得额外的突出疗效。他们的动机无疑是良好的,这种探索虽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但却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不能全盘否认“秘方”和“绝招”,但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 
  要求村医完全按照城市大医院的方法诊治疾病是不现实的。不仅是基层难以做到,而且应该承认,大医院的工作方式也并非完美无缺。此外,民间的疗法之所以长期流传,其中可能确有符合“验、便、廉”原则的内容,那也许正是基层医生所需要的“技术”。 
  但应注意的是,如今基层医生驻守一地,必须是依靠长期、稳定、安全的治疗效果,逐渐取得人们信任。企图“一炮而红”,则是一种侥幸心理,难以保证安全。因为他们不可能像“串医”那样出了问题就逃跑,实际上也无处可逃。特别是由于当前医患关系相当敏感,尽管医生自以为是为患者好,但在法律诉讼面前则缺乏为自己辩护的依据。一旦因医疗意外发生纠纷,必将使医生的正常业务受到干扰,医生的声誉也将受到严重损害。为此,医疗安全就是医生必须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 
  任何治疗手段都是把“双刃剑”,“超常规”疗法风险更大所谓安全性,应该至少用全面、长期的尺度来衡量。为了患者的安全,也为了保障医生自身的行医过程不因意外事故而影响业务的开展,在多数情况下,提倡首先采用公认的常规治疗手段,只有在个别特殊情况下才考虑那些“超常规”的方法。-因为无数客观事例表明,任何治疗手段都雉免是“双刃剑”,真正有效而绝对无害的措施是罕见的,即使大家都熟悉的常规治疗方式,也同样存在风险。例如:普通的退热药可以使发热患者暂时感到舒适,但客观上却削弱了患者自身的抗感染能力;抗生素有利于抑制甚至杀灭致病菌,但又可能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化疗药物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但对机体正常组织的损害也相当严重;激素可以使多种严重疾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甚至呈现“霍然而愈”的现象,但它同时暗藏着更加猛烈复发的危险。由于它抑制了机体自身的免疫力,还可能导致暴发感染、甚至肿瘤的发生。 
  可以相信,这类风险绝不仅存在于上述药物,也同样可能发生在我们以为有效而无害的,来自“祖传的”或其他途径的各种“绝招”或“秘方”中。对于某些被基层医生认为“当即显效”的方法,更应该特别警惕其后可能潜在的风险和危害性。 
  不可不经深究而轻率模仿某种治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用同一方法甚至是特殊情况下应用“非常规”疗法治疗大体上相同的病例,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有人疗效好,有人疗效差,也有可能因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事实表明,这同样存在如何仔细辨证论治的问题,绝对不可笼统地随意使用。基层医生接触病例较少,监测手段缺乏,容易只看见眼前的一点表面现象,而很难分辨其间存在的这些细微差别,更没有足够条件了解其远期潜在的后果。因此,绝对不能在耳闻别的医生用某法治疗有效,就不加深究,轻率地模仿。即使认为自己确实有一定把握,准备采用那些治疗方式时,也应该特别谨慎行事,严密观察,以防不测。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行医心态需要时时牢记 
  回想我刚做医生时,也曾有过一种近乎狂妄的心态,以为只要自己认真工作,就可能用不长的时间,突破现有医学水平,取得新成果。通过多年的工作后,逐渐认识到医学的博大精深,在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前辈医生的毕生努力下,经过千辛万苦才达到今天的水平。面对疾病,医学的能力仍旧有限,至今还只能达到“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状况。想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绝非轻易可能办到。 
  要知道,一个医生的好名声,只能通过多年兢兢业业的工作,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但是,一件偶然的差错、事故或失误就可能败坏了它。面对高度复杂的生命现象,医生的知识经验永远不足。医生在工作中的一切举措,都涉及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医学前辈张孝骞教授所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值得我们时时牢记,切不可等闲视之。 
  基层医生虽然多数是个体行医,但并非孤立无援,他们的基本任务仍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应该非常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能力的限度,踏踏实实地工作,不要轻易冒险。对于某些难治病例,按规定可以及时转诊。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患者的安全,并使他们受到更好的医疗照顾。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医生从业的正常运作得到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