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毕业论文 > > 基于高校后勤协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研究_工商管理
管理毕业论文

基于高校后勤协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研究_工商管理

摘要:一、引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决策之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主要推进的重要工作之一,高等学校响应中央的号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或者
关键词:基于,高校,后勤,协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研究

浙江鞋厂倒塌事故,苟且的意思,鸡毛信期刊网

一、引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决策之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主要推进的重要工作之一,高等学校响应中央的号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或者创新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机构,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具有企业的性质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后勤部门的有效资源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后勤部门协同教育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

1.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国家职能部门首次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做出规范及要求,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及课程要求,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课程基础。

2.积极推进及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对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鼓励各大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同时在提高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着重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和构建高校自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国家发展新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决策导向,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一方面,能保证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体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引导大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还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定位,为大学生就业择业提供帮助。

2.创新性。随着我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体、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引领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一方面,有效引导大学生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另一方面,有效缓解大学就业压力;再者,通过创新能促进国家及社会的发展。

(三)高等学校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及存在的不足

1.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及创新精神。当前大学生群体多为95后的独生子女,长期的养尊处优及娇生惯养导致该群体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及创新的精神。同时,对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较为匮乏,认知不够。并且从他们身上体现比较明显的还有个性较为自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种类及数量在普及上都偏少。对于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性质定位比较模糊,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作为专业主干课还是基础课,作为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没有准确的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培养等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众多高校在近三年才迅速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或者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在师资队伍组建上都是采用临时组建,兼职组建的形式。(2)教师职能不明确,划分模糊。很多创新创业教师都是由二级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专职辅导员担任,在职责和职能划分上比较模糊。(3)缺乏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行业专家。

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欠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大部分只局限于高校自身的大学生孵化基地,并且孵化基地受资金和规模发展的约束,难以覆盖创新创业教育的众多群体。缺乏校内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缺乏资深的行业专家为学生现身试教。

三、高校后勤部门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1.校内资源优势。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具有广泛的校内企事业资源,主要体现在:(1)硬件优势。拥有场地、铺面优势,对于招商引资有着明显的实践教育意义。(2)校内企业优势。校内企业包括校办企业、校属企业、铺面招租的个体商户及微小型企业。

2.校外资源优势。高校后勤部门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往来较为密切,校外企业的类型遍布各个行业,在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能作为个案分析教育的典型例子,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进行推广。

(二)地缘优势

成功法则明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高校后勤部门作为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充分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并且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能有效起到协同、辅助的作用,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快速、便捷和效率高等特点,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基础保障。

四、构建高校后勤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后勤部门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课程建设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1)课程目标的制定。如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内容。(2)课程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协同建设体系的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开发实效性强的课程。

2.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包括:(1)建立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后勤部门与创新创业部门共同筹集师资队伍培训基金,定期派遣教师到资深学校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建立梯队鲜明、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及地位。(3)完善教师规章制度。明确教师职责、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和聘任制度,提高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入职门槛,将考核与培训有效结合起来。(4)构建高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从企业、行业内聘请优秀的行业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和实践环节的导师,提高教师质量。

(二)构建后勤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行政机构。成立行政机构,明确行政职能,一般以校党委副书记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小组组长,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学工部、校团委及后勤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成员一般由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组成,明确管理制度和职权职能,全面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为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同时,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更理性地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教育属性及育人功能。

2.“校——企”协同教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及后勤部门等与校办企业共同构建高校校内“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方面明确各个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中的定位、职责及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明确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的衔接和过渡,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的无缝对接。

3.“校外——校内”协同实践教育体系。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校办企业及附属产业具有明显的企业性质,在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协同教学体系中的育人功能不可替代。高校后勤部门在协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地位和功能,整合后勤部门应有的校内资源,组合与后勤有密切联系的校外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现成的资源平台,并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核心,把后勤社会化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监督整改体系

1.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聘请资深的教育专家及行业专业成立教学质量督导小组,监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及存在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法,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2.综合监督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制度执行、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监督和整改,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监督后勤部门及校办企业等协同教育部门是否充分发挥了相应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