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民族民间舞蹈美学领域的研究
音乐学毕业论文

民族民间舞蹈美学领域的研究

摘要:舞蹈美学论文热门推荐10篇之第五篇:民族民间舞蹈美学领域的研究 摘要: 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艺术, 其审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研究, 应将中国舞蹈美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结合, 并树立民族民间舞之美为大美的校正意识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美学,领域,研究,

大蛇无双无惨,大生活迅雷下载,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舞蹈美学论文热门推荐10篇之第五篇:民族民间舞蹈美学领域的研究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艺术, 其审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研究, 应将中国舞蹈美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研究结合, 并树立民族民间舞之美为"大美"的校正意识。在大力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 唯有不断完善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建设, 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美学领域的研究, 方能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舞蹈美学; 艺术人类学;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大美";

  Abstract:

  As a body language art, danc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aesthetic study. With regard to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s of Yunnan folk dances, a certain systematic logic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ombine the Chinese dance aesthetics with the study of Yunnan ethnic folk dances, and to establish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national folk dance with eternal beauty. In today's vigorous promo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only by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folk dan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 folk dance aesthetics, can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folk dance art.

  Keyword:

  dance aesthetics; art anthropology; Yunnan ethnic folk dance; eternal beauty;

舞蹈美学

  "美"是古今中外艺术家在创作上不约而同追求的一种审美的外化境界,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 "是社会审美意识和美的规律的系统化和理论化。"[1]作为美学分支之一的舞蹈美学, 自然有别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门类, 侧重于从舞蹈的角度对其本体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来进行理论分析。

  关于舞蹈美学的理论研究在中西方均有专著, 在国内舞蹈美学的理论研究中, 呂艺生、于平、欧建平均从学理上对舞蹈美学进行过理论化论述。呂艺生专著《舞蹈美学》从舞蹈美的本质论、舞蹈本体论、舞蹈审美论三个大方向来进行舞蹈美学的学理论述[2].于平在其专著《舞蹈文化与审美》中认为, 在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出现之前, 艺术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因此他从舞蹈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各个舞种的特性与特质, 之后阐述了舞蹈审美从动态构成走向视觉接受, 以及舞蹈审美的物质载体和感知氛围。欧建平翻译了杰伊·弗里曼的专著《当代西方舞蹈美学》, 该书从审美距离说及舞者与其他审美对象两大角度对西方舞蹈中存在的审美功能、模式、对象、距离、精神以及"审丑"进行了论证与阐释。在"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分论坛"会议后, 由邓佑玲主编的《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研究》涉及舞蹈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美学研究三个方面, 资华筠、王克芬、袁禾、罗斌、潘志涛、明文军、满运喜、高金荣等专家在书中发表了学理论述。袁禾所著的《中国舞蹈美学》以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舞蹈特征做为主线, 对其进行舞蹈美学上的理论诠释。她认为, 中国舞蹈的"美"既包括了民间舞蹈的"俗美", 也包括了宫廷舞蹈的"雅美", 这对中国舞蹈美学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就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而言, 其理论研究大部分依靠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作为理论前提和理论支撑, 其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均以社会科学之方法论进行探索, 加之民族民间舞大环境下对舞蹈美学研究的不重视, 使得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对于舞蹈本体的研究、舞蹈美学的研究较为缺乏。就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发展来说, 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稍显空白。笔者认为,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如此丰富, 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以及从中渗透出来的审美意识是云南民族舞蹈的丰富宝藏。因此,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的研究亟待进行。

  一、将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舞蹈美学研究相结合

  人类学这一"与人有关的研究"从最初狭义的指代人体解剖学与人体生物学, 逐渐辐射到人类社会生活与思想内涵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之所以作为"人"的学科。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各项研究领域的拓宽, "人们已经认识到, 在现代社会中, 艺术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辅助的, 或者说它并不是单纯地反映社会现实, 而是创造政治行为活动的主要构成部分。"[3]"艺术象征是一种集体表现, 通过被社会分享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加以表现, 帮助社会秩序的形成。"[4]因此, 艺术人类学理论的进驻丰富了国内的艺术理论研究, 刺激了田野调查等方法在中国各个艺术领域内的活跃发展, 而许多研究者针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紧密结合中国大艺术环境的具体情况, "总结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经验, 在围绕艺术起源、艺术创造心理、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艺术遗产的保护、艺术文化的多样性、跨文化的艺术比较等学术领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5]

  对于民族民间舞理论研究中最为重要, 也是最为普遍的方法是研究舞蹈中艺术人类学之文化理论形态。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离不开研究者各地的田野调查, 通过采风, 从而进行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收集、加工、提炼、整合, 进而形成舞蹈元素, 纳入课堂进行教学、训练, 最后以这些元素为素材进行创作, 成为舞台民族民间舞作品。因此, 田野调查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舞蹈形态保存较为完好, 其得天独厚的民族艺术资源使得它成为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趋之若鹜的人类学研究宝地。由于云南舞蹈发展的侧重点突出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 所以其理论的研究方向也多以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为主要研究支撑, 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种族区分、社会构造、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文明, 进而找到各民族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上的特征与异同, 以这样的贴近文化特色的理论研究方式来进行其舞蹈文化上的研究, 最终辐射到如何重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上。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中深入发展的同时, 舞蹈美学研究在艺术人类学视阈下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舞蹈, 说到底是为"人"的艺术, 以身体为物质载体进行表达, 通过舞者身体的律动与语言的诉说, 进行身体内空间与外空间的组合, 进而达到对"意"的内在传达。这样的身体语言艺术在一定意义上适合美学的研究与探索。

  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人文优势, 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 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 应充分利用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资源, 不仅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创作上有所建树, 更应该将丰富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艺术人类学在云南这一土地上已经有所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看并不全面, 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为样本的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大多还仅限于田野调查的文本记录与个案分析, 而后续的系统性理论总结与审美研究则较为缺乏。因此, 应将舞蹈美学与艺术人类学结合起来, 在探索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社会性、人文性等人类学问题时, 注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身体语言之美及民族舞蹈文化审美特征。对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来说, 艺术人类学与民间舞蹈美学的研究同等重要。艺术人类学着眼于"文化"的类型性、特征性研究, 而舞蹈美学可在艺术人类学的文化研究中更趋向于文化意义上"美"的探索与发现;对于舞蹈本体来说,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为民间舞蹈本体、舞蹈形态、舞蹈构图、舞蹈意象等提供了文化性、社会性的参考与依据, 而舞蹈美学的研究可在这一参考依据之上, 揭示本体、形态、构图、意象上的"美"的蕴意。如果说艺术人类学是"人文"的, 那舞蹈美学便是"审美"的;如果说艺术人类学对舞蹈的研究是"外延"的, 那舞蹈美学的研究便是"内涵"的。在民族民间舞的理论研究中, 艺术人类学研究是基石, 而舞蹈美学可在这一基石上加深对舞蹈内涵的诠释与表达。笔者认为, 舞蹈美学的理论性研究不仅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理论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 其与艺术人类学结合, 即是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结合, 这样的理论研究将会有更加厚实、广阔的发展。

  二、将舞蹈美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结合

  如前文所述, 舞蹈美学, 尤其是中国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各个时期的舞蹈形态、舞蹈文化, 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变迁等问题。那么对于舞蹈美学的引入, 不应该进行机械化的生拉硬拽, 这样反而不利于舞蹈美学理论在云南的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充分利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这一资源优势, 注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实践中"美"的意识的渗透。

  云南艺术学院一直以来立足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资源, 积极探索云南各少数民族审美的原发性与高等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通过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审美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成果去实现其时代性、民族性与艺术性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 云南艺术学院将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纳入课堂教学, 教材编创不只是舞蹈风格的展示, 而且通过实践与理论研究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意识, 传承优秀的民间舞蹈, 使舞蹈的审美性、社会性、功能性得到最好的诠释。

  在课程建设中, 云南艺术学院主要将少数民族民间舞审美意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首先新增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课程, 以展示多姿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审美特征、独特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厚的文化蕴涵为目的, 充分体现出云南各民族民间舞蹈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此同时, 学院阶段性地聘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传承人进入高校课堂教学, 让学生最直接、最有效地去感受不同民族、不同艺人自身的个性特质和舞蹈风格, 并进一步去认识和理解原生形态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辨析同一地域不同民族, 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环境下, 舞蹈的共同性与各异性, 以及民族审美意识的表现、民族情感的表达和民族性格的彰显。比如, 在国家级彝族"烟盒舞"项目传承人施万恒老师的教学中, 他不仅仅以歌舞乐相间的方式进行传承教学, 在表演中自然地透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仿佛将学生们带入彝族烟盒舞的民间表演场域中。同时, 通过他对烟盒舞的源起、形式、形态以及对传统动作套路的生动讲解与示范, 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彝族舞蹈形态的成因及其文化蕴含, 促使舞蹈教学的传承不再单一停留在肢体语言的表达层面, 而是凸显出学生在掌握各个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上, 对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情感的深刻的领会和表达。

  其次, 《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作为云南艺术学院的特色主干课程, 及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主要通过傣族、佤族、景颇族、白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民间舞蹈的系统教学, 以云南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为依托, 突出民族区域文化特色, 以舞蹈动律、舞姿、步伐及民间素材为基础, 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风格性、审美性及训练性, 充分体现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蕴含,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间舞蹈审美意识的认知, 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 由云南艺术学院编创的"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傣族精品组合课", 以新平花腰傣、西双版纳水傣、汉傣, 文山黑摆夷支系为主体, 系统探索不同地域同一民族舞蹈的教学编创与实践方法, 全面了解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 及傣族民间舞蹈风格与表演形式的多样性构成, 从中把握该民族的多元的审美意识。譬如依据新平花腰傣的生境习俗、文化审美形态, 以及生产劳作时的动态进行元素提取后编创的"花腰傣舞"组合, 根据傣族古老的民间舞编创的"大鹏鸟舞"组合, 依据文山傣族黑摆夷支系"帕子舞"编创的"黑摆夷组合", 编创了傣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象脚鼓舞"等。这类组合虽然均为傣族地区舞蹈, 但由于各支系的文化不同, 故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审美意识, 云南艺术学院旨在抓住各民族支系舞蹈的个性特征, 突出在同一民族语境下不同舞蹈形态的美学体现。例如"大鹏鸟组合"在编创时应首先从"鸟"的模拟中寻找大鹏鸟的形态特征与动作特性, 多以大舞姿、高展翅配以掌式或爪式手型, 采用轻重缓急的打击乐伴奏, 体现出大鹏鸟勇敢搏斗和大无谓的牺牲精神。而"黑摆夷组合"的动作形态大多以腰、胯持反向动律, 左右来回摆动, 舞蹈显现出古雅大方, 温婉柔情的风格特点。

  在舞蹈美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结合中, 笔者探索性地编创了傣族古代民间舞蹈《长甲舞》。在编创之初, 因没有史料明确其为宫廷舞指向的佐证, 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文献与影像资料, 充分调研傣族长甲舞的源起, 多次请教有关云南民族舞蹈史论研究专家, 从傣寺壁画中的舞姿造型提取素材, 与印度尼西亚归国专家进行积极交流, 最终将其定位为傣族古代民间舞蹈。编创中, 高度重视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审美心理等。首先, 在保留其基本动律和三道弯造型的同时, 强调其古朴典雅、端庄祥和的舞蹈表演风格, 动作形态以半蹲低姿体态为基准, 双手划圆内外盘绕, 膝部动律贯穿始终, 点线清晰、动静相交。其二, 关注傣族服饰对其动作的发生及其影响。譬如在做勾踢步时, 要求动作平稳、舒缓, 并不强调勾踢步动作的大小, 而是更加注重勾踢以自然撩动裙边为美的原则。其三, 在胯部的横向摆动中, 不求刻意放大或夸张傣族女性的胯部摆动, 而是尊重傣族生活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和谐自然的运动轨迹, 充分体现古代傣族女性的淳朴、善良、优美, 形成傣族长甲舞"神""形""韵"相统一的表演风格。长甲舞编创没有急速高难的旋转与技术技巧, 没有过多的流变与调度设计, 没有特殊的舞美装点, 最终追求的是动作、韵律及其姿态下所蕴含的傣族传统审美。

  笔者希望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实践, 探索性地将舞蹈美学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相结合, 挖掘其中更具个体性、差异性的审美意识, 关注不同民族地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物的情感状态、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念所带来的不同的艺术表达。民间舞的审美意识是渗透进民族民间舞动律中的, 要使舞蹈美学在民族民间舞当中有根可循, 要使民族民间舞的审美意识表现更加清晰、透彻, 则必须将舞蹈美学全面地、紧密地与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相结合。

  三、校正意识:民族民间舞之美为"大美"

  "美"或"审美"是舞蹈存在的必要因素与目的之一, 也是舞蹈之所以极富魅力、引无数人探究的原因。因此, 对于舞蹈所具有的审美属性, 我们需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不乏有对"美"的意识性、理论性探索。"得意忘象""气韵生动""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等均是各个时期在对形态化的美观摩之后的总结。依照这些古典审美意识的引导, 现今对于舞蹈美学研究, 除了从舞蹈本体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建树与探求外, 更大层面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再审视与再学习。然而现今美学研究的现实是, 尽管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很多关于艺术审美意识的思想, 但映射到具体的艺术形式后, 舞蹈美学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与独特性。

  中国古代舞蹈, 尤其是古代宫廷舞蹈一直以来被融入诗歌、音乐中, 并与之一起成为"乐"的表现形式之一, 共同承担着"功成作乐"之功用, 因此, 相对于现在, 舞蹈在古时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综合特性。与此同时, 舞蹈以其过程性与现时性而不如音乐、诗歌、绘画那般便于记录。因此, 尽管自魏晋南北朝始, 舞蹈开始有着独立性意识的自觉表现, 并伴有批评型诗歌的出现, 但总体而言, 中国古代舞蹈在理论上与其本体性一样, 并未形成系统的、独立的美学理论。尽管有着自身不可忽视的历史局限, 但舞蹈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表现主体---身体。以身体作为物质载体进行情感表达, 使得舞蹈成为表现情感的最高层次---"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强烈的情感特质显示出突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特征, 加之各个时期审美环境与意识的变更, 因此, 不同于西方舞蹈美学理论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中国的舞蹈美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不同时期出现的舞蹈美学思想、舞蹈美学范畴和舞蹈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1]3

  现今舞蹈美学研究以古典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对舞蹈审美范畴和审美意识的研究中, 似乎给外界一种印象, 中国舞蹈所谈之"美", 是古典舞之"美", 其研究对象为古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以及吸收戏曲舞蹈元素而形成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等。对于民族民间舞, 尤其是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代表的民间舞蹈来说, "舞蹈美学"处于研究的边缘化。

  如上所述, 民族民间舞蹈的推进主要是以艺术人类学为主要理论支撑, 加之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古典舞蹈为主, 致使对美学的研究不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民族民间舞在身体动态中表现出来的美真正是为"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6]舞蹈以身体进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 是为"大美"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不是狭义具象的, 而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意识性表现。作为以民族性为文化背景的民族民间舞蹈, 既有身体的言说, 又有民族文化的积淀, 是对"大美"的表现, 正是这种"美"才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如此丰富多姿。

  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美"的产物, 人们会为他们震耳欲聋的鼓点而激动, 被他们或飒爽或婉约的舞态而折服, 同时也会为他们多彩神奇的精神文化储量所震撼。民族民间舞, 正是在深厚文化底蕴之下产生的身体对"美"的诉说, 所以笔者认为, 在谈到中国舞蹈美学的时候, 不能够狭义地认为中国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仅指中国古代宫廷表演性舞蹈、戏曲舞蹈, 更不能将中国舞蹈美学与中国古典舞美学划等号, 而应该延伸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的建构中去。

  因此, 要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 首先校正意识, 即民族民间舞的美乃"大美", 在百年来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 其民族性与文化性深深植根于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中。随着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等因素不断的变化, 这种意识也深刻地反映到舞蹈的审美形态上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如果缺乏对舞蹈美学上的研究, 将会是云南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缺撼。

  结语

  理论不应脱离实际的操作, 在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应仅限于单纯的概念化研究, 而是应该在概念性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结合当地舞蹈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 从而进行深入的发掘,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成果。就舞蹈美学而言, 在中国大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美"的研究, 已有丰厚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做了积淀, 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将中国舞蹈美学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具体历史沿革状况相结合来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分析。云南在舞蹈美学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着地方性特点:其少数民族众多, 25个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 而各不相同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环境又孕育出了各具风格特色的舞蹈文化。其中固然有着各不相同的审美意识, 每一民族相对独特的"美"的追求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的理论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在对其舞蹈美学的理论探寻中, 切忌用一般的美学原理进行生拉硬拽, 机械或简单套装, 而应该从各个民族的舞蹈本体入手, 从各个民族的文化本源入手进行个性分析。在具体方法上, 笔者认为结合前文所论, 在明确民族民间舞之美为"大美"的意识引领下, 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 理论研究上将艺术人类学与舞蹈美学研究相结合, 在实践操作上将舞蹈美学研究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应"以大化小", "以大"就是以中国舞蹈美学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化小"便是从共性当中抽出个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此来构建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从远古发展至今, 从未断流。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研究至今仍在初创阶段。在大力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 唯有不断完善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建设, 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美学领域的研究, 方能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
  [2]呂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2-5.
  [3] EDELMAN M. From art to politics:how artistic creations shape political concep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2.
  [4]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551.
  [5]邱春林, 寥齐。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2) :36-38, 87.
  [6] 庄子·知北游。转引自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3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91130/167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