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论文 > > 李清照词中的颜色词使用与审美
当代文学论文

李清照词中的颜色词使用与审美

摘要:摘 要: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她的作品中使用了很多颜色词。本文结合词人生活背景,针对李清照不同作品中的颜色词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其使用色彩对举、借物呈色、白描等审美技巧的用意,探究其达到的独特的审美作用,为后人研究李清照提供新的分析角
关键词:李清照,中的,颜色,使用,审美,李清照,宋代,婉约,词派,代

三星omnia7,青岛恒晋鞋业,忍者神龟变种时代下载

  摘    要: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她的作品中使用了很多颜色词。本文结合词人生活背景,针对李清照不同作品中的颜色词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其使用色彩对举、借物呈色、白描等审美技巧的用意,探究其达到的独特的审美作用,为后人研究李清照提供新的分析角度。

  关键词: 李清照; 颜色词; 审美技巧; 审美作用;

  一、引言

  李清照是婉约派南宋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1]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条件优越,后遭遇国家战乱、丈夫赵明诚病死等事件的打击,晚景凄凉。其词作被收藏于《漱玉词》中,她的词风前期明丽畅快,多表现悠闲的心情和平静生活中的个人情感,而后期沉重伤感,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

  “颜色词”就是表示各种颜色的词,如红、黄、绿、蓝、青、紫、黑、白等。以色彩写景摹物,本来就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宋词中“颜色词”的成功运用,也正是遵循了这样的传统,从而得以准确生动、精炼传神地表达词人相应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词作同样遵循了以色彩写景摹物的传统,其词作中的颜色词运用十分丰富。[2]词人巧妙地利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所描绘的景物与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并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通过结合词人的生活背景,对李清照词作里颜色词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了词人前后期表达情感的变化,分析了其使用的审美技巧以及作品中颜色词所呈现出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作用。
 

李清照词中的颜色词使用与审美
 

  二、李清照词中的颜色词使用频率分析

  笔者经过对《漱玉词》中四十首词中出现的颜色词统计后发现:在李清照的词中颜色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占其所有作品的62.5%,其颜色词的使用频次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李清照词中颜色词的使用次数
表一:李清照词中颜色词的使用次数

  表二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中颜色词的使用次数对比
表二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中颜色词的使用次数对比

  李清照的词中,颜色词“绿”的使用频率最高,次数为十八次,如例一中的“绿阴庭院”。“黑”的使用频率最低,次数为一次。

  例1.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满庭芳·芳草池塘》)

  例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

  例二中的“黑”为词人南渡后期作品中仅有的一例。靖康之变后,词人国破家亡,在外漂泊,处境凄惨。黄昏时分,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雨,词人在窗前遥望北方,看到大雁飞过,满地黄花落叶,不知道如何才能熬到天黑,词人的心情此刻悲伤低落到了顶点,黑色正象征了词人绝望的心情。[3]

  南渡后使用频次减少的是“绿”,使用频次增加的颜色词是“红”“金”“黄”和“黑”。绿色象征着活泼愉悦的心情,还象征着天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词人前期生活平静美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常常游玩于山水景色之间,不免会看到大自然的葱郁风光,心情轻松畅快,这与绿色令人愉悦的特质相呼应。[4]南渡后期,生活较为艰苦,遭逢战乱,孤苦无依,词人心情沉闷压抑,其词作大多表现秋季树叶枯黄飘落的景象,渲染凄凉的氛围,所以颜色词“绿”的使用频率降低。而颜色词“红”“金”“黄”和“黑”则可以奠定深沉凝重的基调,正符合词人后期的作品中所描绘的秋季景象的颜色,词人可以借此抒发自己悲哀伤感的心情。[5]

  三、李清照词中颜色词的审美技巧

  审美技巧指的是词人为了适应文学话语超越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使读者能够超越现实生活的表象,实现审美主体的建构,更好地表达对所描述事物的理解所使用的修辞手段。[6]

  李清照作为一位成熟且优秀的词人,在创作时运用了丰富的审美技巧,同时李清照作为“自成一家”理论的提出者,她在创作的时候同样践行了此理论,她运用了多种独特的审美技巧,[7]比如:色彩对举、借物呈色、白描等,打通了词人与读者之间的情感通道,使读者能够跨越时空、更好地理解其描述的事物、更好地体会其情感。

  (一)色彩对举

  所谓的色彩对举指的是将两个或多个颜色词配对使用,以形成鲜明对比,并通过其相似性或反差性来表达词人思想的手法。[8]反映到共时平面上,可以视作色彩词素之间的一种照应。这种对举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元”相辅相对的辩证思维方式。

  例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例4.何需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

  词人在例3中将“红”与“绿”进行对举,“绿肥”指的是茂盛的枝叶,“红瘦”指的是凋落的花朵,用枝叶衬托花朵,一红一绿、一肥一瘦,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花朵凋零的悲凉景象,词人惜花爱花,但再美丽的花朵也会凋零,这时,词人不禁想到自己,表达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词人在例4中将“碧”和“红”进行对举,“浅碧深红”指的是除了桂花以外的色泽鲜艳的花朵,而桂花大多是白色、黄色,词人为了歌颂桂花,将其与其他花朵进行对比,认为其他花朵均为大红大绿的庸俗之花,而桂花则清新雅致,表达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二)借物呈色

  借物呈色就是借用含有特定色彩的事物来临时指称特定的颜色,其中借用的事物的基本意义还是表示名物的,表示颜色只是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状态。

  例5.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例6.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摊破浣溪沙》)

  例5中,从前句海角天涯中,可以看出两鬓代指白色和灰色,离别故乡,词人独自漂泊生活凄苦,而鬓角满是花白的发丝亦增添了无限的愁绪。例6中,两鬓同样代指白色和灰色,词人在病中起身,看见窗外清冷的月亮,想到自己也是孤苦无依,鬓间满是白发,十分伤感。

  (三)白描

  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9]李清照词中多次使用了白描手法,语言简洁明了,直接将颜色词展示在读者面前,描写景物十分形象,抒发了细腻缠绵的情感。

  例7.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

  例8.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浣溪沙》)

  例9.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浣溪沙》

  例7中,春天到来时小草变成青绿色,红梅花儿有些开过了,而有些还没有开放。词人用青、红二字描绘出了春季的自然景色,没有过多渲染,却浅显易懂地描绘了真实生动的春季景象。例8中,词人独自站在楼上,天色碧蓝,四周都是碧色的原野,楼前的青草一眼都望不见边际,词人目睹的景象仿佛也呈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凭栏人的孤独与惆怅。例9中,朱红色的斗帐掩盖着各式各样的流苏,有了通犀也不知道是否能够躲避寒冷。朱红色的斗帐与彩色的流苏相映衬,虽然华美,但是词人在描写时,只是客观陈述了斗帐掩盖流苏的景象,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加以刻画,这种看似朴素的手法更呈现出了一种沉闷的氛围,词人语言简洁,表达了在夜晚思念丈夫的心情。

  四、李清照词中颜色词的审美作用

  审美作用指的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一定的审美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更好地表达词人的情感,营造特定的意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推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10]

  李清照是一位女性词人,她使用了丰富的审美技巧,灵活多变地使用了各种颜色词,表达了更加细腻的情感,呈现出“自成一家”的独特效果。

  (一)颜色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

  例1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例1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醉花阴》)

  例1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

  例13.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

  例14.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

  例10中,正值残秋,词人身处空房独倚栏窗,望着窗外的落花纷纷扬扬,飘零堆积,满眼都是憔悴的枯黄,清寂而又落寞。例11中,重阳佳节,清冷的西风卷起了珠帘,可是远行的人却还没有归来,这样的情景怎会不叫人伤神?于是东篱把酒,秋风飒飒,帘内的人也憔悴得好似飘落的黄花。例12中,时至深秋,竹席清冷,与丈夫离别后的词人因书无凭孤苦寂寞,为遣思愁而独上小舟,过眼粉红的藕花已然凋零,却仍旧氤氲着淡淡的香气,便更增添了词人的愁绪。[11]例13中,清晨时分,铜炉里缭绕的沉香早已冷透,被子上还翻卷着淡红的波纹,光影迷离间愈添上了几分慵懒。词人勉强起来倦怠梳头,眉眼间却满是无处可以排解的离愁。例14中,檀香已尽,魂梦已醒,词人散着发髻对着床头微黄的烛火,心里满是缱绻的相思,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

  以上各例,词人通过颜色词的使用,渲染出特定的氛围,使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具体。同时,颜色词也为读者展现出特定的场景,充实了诗词内容,使作品更加生动真实。如远眺时“满眼的黄色”与“凋落的红色”大多表现秋季的衰败景象,表达了作者伤感凄凉的心境。

  (二)不同的颜色词表现了不同的视觉或心理感受

  例15.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减字木兰花》)

  例16.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庆清朝慢》)

  例17.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降唇》)

  例18.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例19.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人娇》)

  例15中,词人新婚燕尔,满心都是幸福与欢喜。衬着晨光的熹微,欣赏晨曦的露珠在花色上留下的痕迹,而心里也是满载了玲珑的心绪,想象着将花戴在头上,夫君见了又该会怎样夸赞。例16中,宫禁中的护花帷幕与红色的栏杆巧妙地围护着一朵独占暮春风光的名花,风姿绰约,花容浅淡。例17中,词人荡完秋千正在休息,忽然有客人来,于是她含羞慌忙走开,一边轻轻嗅着青梅,一边倚靠着门回头看。例18中,大雁南飞,声声残鸣。青绿色的云落寞地在天色徘徊,衬着屋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别是一番清寂。词人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也无心赏花,而心里都是深深的乡思。例19中,云开雾散,天朗气清。在漫长的白日里,词人的心情也似着天气般疏朗,于是她轻轻卷起了翠色的珠帘,倚栏而立。

  以上,词人巧妙地运用了颜色词生动,形象的特点,赋予事物不同的视觉感受或情感意义。如例15、例17中,颜色词“彤”“青”色彩鲜丽,带给人一种清新快活的感觉,也寄托着词人新婚前后轻松愉悦的情感。而例16、例18、例19中,颜色词配合“残春”“残云”等情感基调较低沉的事物,便展现出了昏暗萧条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词人惆怅悲伤的情感,给人以较为低落的感受。由此,词人巧用颜色词,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具体,同时又带有不同的视觉或心理感受,引发读者共鸣,更利于情感的表达与认知。

  (三)不同的颜色词能够传达出特定社会文化中不同的象征及联想内容

  例20.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

  例21.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好事近》)

  例22.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怨王孙》)

  例20中,巧妙化用晋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时至深秋,篱外的菊花缤纷灿烂,金黄色的花瓣鲜丽夺目,这便激发了词人无限感慨,家乡遥迢无期可归,倒不如珍惜眼前美酒,在满园花色中一醉方休。[12]例21中,一夜风雨后,诗人们便纷纷担忧花儿遭受摧折,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偓的《懒起》中有“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倒卧卷帘看。”同样在风雨后悲伤已是“拥红堆雪”,满地纷纷扬扬的落花已经雪花似的堆积在那里了。例22中,词人南渡后,孤苦无依,愈是思念丈夫,在这样无聊寂寞又带些清苦的日子里,漫漫相思无处可解,于是便郁结于落花残红,抒发悲苦之情。苏轼的《江城子》中有“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而李后主亦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寂寞冷落之情穿越千古,一直萦绕在文人墨客的心间。[13]

  以上,颜色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典故或情感,传达出特定社会文化中不同的象征和联想内容,简单明了,灵活恰当,有利于增进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更好地体会词人所传达的情感。同时,这些带有不同历史文化意义的颜色词亦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使文章更加生动充实。

  五、结束语

  李清照性格敏感多情,词风婉转细腻,她将内心世界的情感融进了色彩中,她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色彩的世界,更是一个深层的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本文结合李清照生活背景,集中对其作品中颜色词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统计其词作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颜色词使用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内在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比词人不同词作中的颜色词,分别从审美技巧和审美作用角度进行分析,体会了词人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旨趣,这也为今后把握词人的心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清照.漱玉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
  [2]张映梦.略谈宋词中的“颜色字”[J].汉字文化,2005(3).
  [3]张保宁.试论李清照词的白描手法[J].唐都学刊,2006.03.
  [4]赵喜桃.文学语言的生成及审美功能[J].探讨与争鸣,2010.06.
  [5]王勇.李清照词语言运用艺术简论[J].语文学刊,2011(6).
  [6]侯海燕.论李清照词中的颜色词运用技巧[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8.
  [7]姜美.论李清照词中颜色词的审美作用[J].语言文学研究,2012.06.
  [8]董佳.宋词中颜色词的审美功能[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9.
  [9]冯英华袁陈媛.李清照词的审美意蕴[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01.
  [10]刘刚.文学之“真”,愁情之“美”——浅析李清照悲情词作的审美意韵[J].阅读·写作,2014.03.
  [11]董佳.柳永词中的颜色词——以“红”与“翠”为例[J].文学研究,2015(4).
  [12]朱丽丽苑道平.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及艺术特色[J].文学教育,2018.10.
  [13]李鹤男.试论李清照词中的意象[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探讨促进现代汉语发展的措施